招生就业
招生就业
别让零工作经验成为阿喀琉斯之踵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颇有独立意识的近乎完美的英雄,其惟一的致命缺陷就是他的脚后跟。据说他在出生后,被他的妈妈海洋女神抓住脚后跟倒拎着在冥河里浸过一遍,全身得以刀枪不入,而没有浸到冥河之水的脚后跟就成了他身上惟一的弱点。在后来的特洛伊之战中,所向无敌的阿喀琉斯终于被一支阿波罗之箭射中了脚后跟,从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对于很多应届毕业生来说,零工作经验何尝不是他们的阿喀琉斯之踵呢?他们有毅力、有斗志,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唯独没有工作经验。而正是这唯一的缺陷往往让他们在求职的道路上受尽委屈。腾讯网2009年7月的大学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45.8% 的求职者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没有工作经验”,其得票率遥遥领先于排在第二位的“竞争太大”(14.8%)和排在第三位的“学历不够”(13.1%)。

其实,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没有工作经验并不能算是什么缺陷,就好比我们不能责怪一个处女没有孩子、不能要求一只蝌蚪学会蛙鸣。可是,社会却让无辜的大学生们必须为这个不成其为缺陷的缺陷买单,无数的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被无情地拒之门外,连个面试的机会都不给。这样一来,其实就陷入了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与怪圈——没有工作经验就不给工作机会,可是,不给工作机会又哪来的工作经验?

作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经验歧视”,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只能无所作为地坐以待毙。在我看来,大学生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从而让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也能或多或少地浸入到冥河之水中。

无中生有——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对于一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工作经验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准工作经验”。关于社会实践的方式、原则等问题,我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已经做了详尽的分析,在此就不赘述了。只想再强调一点:对于本科生、专科生来说,一定要克制住将“准工作经验”升格为完全意义上的工作经验的冲动。放下学业去从事一份全职的工作,就像是用成长中的人参去换取已经成熟的麦子,从长远一点来看,绝对是不划算的买卖。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事情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去做的。对于研究生来说,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毕业后准备从事学术研究或者研发类的工作,无疑应该以学业为重;如果读研究生不过是为了混个文凭,毕业后将要从事的也是应用型的工作,找一份全职的工作、尽早积累工作经验则是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

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打消用人单位的疑虑

用人单位为什么不愿意录用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呢?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应届毕业生没有行业经验,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培训过程才能入行。这个培训过程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第二,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在整体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就导致用人单位录用应届毕业生存在较大的风险,新劳动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大了这种风险——当企业花了较大的人力财力来培训一名应届毕业生,却发现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并不足以胜任他的工作,而劳动法却让企业辞退员工的成本非常高,在这种时候,企业是很被动、很无奈的。

第三,因为很多大学生都缺乏职业规划,求职的时候都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第一份工作往往被当成了跳板,所以,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跳槽的比率相当高。当用人单位手把手地将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应届毕业生教会了,终于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了,他却领到工资就一拍屁股走人,哪个用人单位碰到这种事情都会感到伤心。顾名思义,用人单位是“用人”的地方,而不是代替学校来培养人才的地方,更不是为别的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地方。

第四,现在的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没给公司创造任何价值就开始嚷着要涨工资,稍微辛苦一点就牢骚满腹。他们在大学里懒散惯了,以为在公司里还可以像在学校里一样混日子。当一家用人单位有了几次这种失败的用人教训以后,自然就会对应届毕业生敬而远之了。

不管是社会招聘还是在校园招聘上的用人单位,以上四个方面的顾虑都是普遍存在的。既然找到了症结,就应该对症下药,在制作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想办法消除用人单位的这些顾虑。如果这些顾虑都不存在了,求职者作为个体所承受的经验歧视也就不复存在了。

针对用人单位的第一点考虑,应届毕业生的发挥空间是非常小的。如果一个刚出校门的人就拍着胸脯打包票说自己不需要培训就能独当一面地为公司创造价值,那只能被理解成狂妄自大而招致用人单位的反感。不过,求职者在面试的过程中可以透露出这样一些信号:会非常珍惜公司提供的每一个培训、学习机会,让自己尽可能快地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很好的学习能力,不但能迅速掌握培训的内容,而且善于通过主动性学习来提高自己,比如向同事请教、搜集资料下班后带回家分析研究。

针对第二点顾虑,需要尽可能全面地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展示出来。比如应聘一家财经杂志的编辑,就应该让用人单位明白你为了做好一名编辑而付出了多少努力,发表了多少文章;同时,为了具备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你又付出了多少努力,看了多少相关领域的书籍,对财经类的报刊杂志保持着多大热情的关注。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与应聘职位相对应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个求职的关键,也是消除用人单位经验歧视的关键。

针对第三点顾虑,需要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忠诚度来。当面试官旁敲侧击地试探你是不是把这份工作当作跳板,你应该给他吃下一颗定心丸,让他明白这是一份你梦寐以求的工作,你会好好珍惜这个工作机会,与公司长期共同发展。你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地工作,干出成绩来,公司一定会为你提供更大的舞台。从道德的角度来说,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实用理性的角度来说,你明白轻易地跳槽只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当然,这些话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把用人单位忽悠过去的。要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来谈,不能自相矛盾,也不要过于做作,夸张得让人觉得虚伪。

针对最后一点顾虑,一定要让用人单位明白你具备不畏艰苦的品格,而且做好了在工作中吃苦耐劳的准备。我曾面试过一位来自农村的应届毕业生,面试的过程就像是聊家常。当我说到他的皮肤跟我当年一样黑的时候,他说本来就比较黑,暑期又回老家帮父母忙了个“双抢”,晒得更黑了。说到这里,我对他的印象突然就好了很多——他既然可以在炎炎烈日下踩着打谷机收割稻子,也就不至于因为加班到晚上九点钟而怨天尤人了吧?当然,大部分毕业生并没有过干农活的经历,在很多用人单位面前说到这个也未必能够获得好感,但是,求职者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一种意识,并且尽可能让用人单位明白他具备这样一种意识——工作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而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与途径是为公司创造价值。具备这种意识的人才能懂得坚持、懂得蛰伏,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的人才是用人单位想要的人。

产销对路——尽量选择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

我们不能到农贸市场去卖珠宝,珠宝行也不会专门拿个专柜来卖白菜。基于同样的理由,应届毕业生招聘会才是出售毫无工作经验的劳动力时最佳的销售渠道。这是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可是执行起来却有不少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些人对学校举办的双选会有太强的依赖心理,守株待兔一般等待着学校举办毕业生双选会,把求职的视野局限于来自己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而对于其它的求职渠道漠不关心。虽然在自己学校的双选会上求职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途径,可是,这种途径有着太多的局限。首先,学校举办的双选会次数有限,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就算加上非双选会期间主动来学校单独招聘的用人单位,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不会很多。缺乏办学特色、位于中小城市的非重点大学更是如此。其次,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在努力地发展为综合性大学,比如师范大学纷纷创办了法学院,农业大学也争先恐后地开设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然而,用人单位在招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时候不会跑去师范大学,招经管类人才的时候也不会跑去农业大学。每一所院校所能吸引的用人单位往往都局限于某些类型,这对于非优势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非常不利。我的母校中南工业大学在划归教育部之前是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属下的老大哥院校,到了双选会的时候,几乎国内所有有色金属领域的用人单位都会来招人,他们占据了招聘会场的半壁江山,冶金、材料、选矿等专业的毕业生平均一个人有几份工作,而外语、法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却只有看热闹的份。

所以,大学生对于校园招聘会一定要有“不等不靠不要”的姿态。一方面充分留意学校举办的双选会,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其它的就业渠道,比如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会,或者农业大学商学院的毕业生去参加财经院校的招聘会,虽然免不了受到一些用人单位的白眼,可成功的概率或许比在自己学校的双选会上还要高。

有些人在校园招聘会上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因为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而错失了到手的工作机会;要么“有奶就是娘”,只要有人愿意聘用,就忙不迭地签约。股市里有一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每个股民都想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所以,贪婪的本性让大多数股民并不懂得在合适的时机落袋为安;每个大学生都想找到最理想的工作,所以,有一些大学生总觉得已经到手的工作机会存在方方面面的遗憾,过一段时间肯定能找到更好的。我一个读者在毕业前曾经找到过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民营企业,他觉得不够稳定,放弃了,第二份工作是在兰州一家大型国企,可他觉得西北太偏了,而且气候不好,也放弃了。直到毕业离校,他都没有找到第三份工作,只好打点行囊找家里要了盘缠来广东找工作。我问他是不是后悔,他不假思索地背起周星驰的台词来:“曾经有一份工作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

另外一些人则正好相反,只要有用人单位愿意聘用,不管是不是自己适合的、喜欢的,都迫不及待地签约。不断地有读者给我发来邮件,他们过于轻率地跟用人单位签了约,后来又找到了更加满意的工作,却又舍不得支付违约金,问我该怎么办。如何避免这样的窘境呢?我认为大学生在求职之前至少应该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投简历的时候尽量避免“海投”,当某份工作自己确实想得到它的时候才去应聘,假如被录用了,而且在面试的过程中对这份工作的印象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转变,那就应该签约。宁愿在日后得到了更好的offer时再考虑违约的问题,也不要去冒毕业时后悔曾经没有签约的风险。

明知故问——敢于去社会招聘会淘金

如果某个职位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年以上工作经验,一个应届毕业生却把简历递了上去,问道:“我没有工作经验,可以来应聘么?”这是典型的明知故问,按照常理,肯定是要碰一鼻子灰的。可是,还真有很多应届毕业生就是通过这样的明知故问找到工作的。校园招聘是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首选,可这并不等于社会招聘的大门向他们彻底关上了,一条门缝都不留。

事实上有很多用人单位就算愿意招聘没有经验的新手,也不愿意劳民伤财地去参加校园招聘会。就为了招聘三五个人,专门派几个人事部的员工坐飞机跑到大学里去参加双选会,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他们宁愿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或者去当地的人才市场摆设摊位,在职位要求中不注明需要工作经验就是了。在每天都人山人海的深圳人才大市场里,虽然大部分职位都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工作经验,但还是有不少职位是欢迎应届毕业生的。应届生在应聘这些职位的时候难免会遇到有工作经验的在竞争者,但是,不要求工作经验的职位往往起薪比较低、工作比较辛苦,那些优秀的有工作经验的人一般都看不上,那些有工作经验却与应届毕业生来抢饭碗的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

有些职位即使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只要不是要求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应届毕业生或许也有机会的。只要公司不是迫切地需要新员工入职后第一天就做事,而且来应聘的应届毕业生确实是个可塑之材,他们就很可能会放宽要求。有些抠门的公司把薪资定得比较低,加上公司规模有限,名气太小,他们心里也明白根本招不到既有出众的才能又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可心存侥幸,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职位要求中注明需要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瞎猫逮到死耗子固然最好,就算逮不到就退而求其次招个新手好了。我来深圳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这种情况,公司只能从有工作经验的人当中挑选到下等马,干脆就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当中选择了我这匹上等马。

上一条:2010甘肃5000名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及范围

下一条:从搜房到网易,我的"教育技术转型"历程

关闭

学院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       电话:0931-7601086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中心
   Copyright © 2015-2020 兰州城市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150008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