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学科建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1-2016年)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一)专业概况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于2011年经批准设置的。并从当年开始招生,现有2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66人。专业设置招生之初就注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

(二)专业办学条件

1、师资队伍状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5人;教师中有硕士5人,为了保障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的质量,专业主干课程都由硕士研究生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专业建设的需求,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培养和聘用优秀师资。通过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和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渐趋合理、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为专业发展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实验教学条件:现有专业实验室11个,教学设备总值760余万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创造了硬件条件。

3、科研情况:专业教学和建设注重通过科研促进教学,重视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工作,通过以形成科研团队的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密切关注专业前沿动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撰写并发表论文,积极申请并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重视运用成果的推广。经过努力现已有自编专业课教材3部。已发表的专业相关论文40余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项。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逐步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专业师资队伍的科学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缺乏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教师科研力量相对分散,科研实力上需要进一步整合。

3、部分教师教学研究和创新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4、适应传播媒体发展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还需要加强。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根据传媒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及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实际,致力于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和制作的专业核心能力,适应广播电视发展并能够在各类媒体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与制作的应用型人才。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坚持适应传媒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基本思路

本专业立足传媒行业和甘肃地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专业和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适应广播电视编导与制作的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与传媒行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专业建设,是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与行业有效对接。

1、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出发,注重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造,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准确定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

2、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既要科学分析和正确预测实际需要,又要客观分析已有课程基础和建设能力,立足实际,实事求是,不断完善,建设好本科课程体系。

3、处理好重点建设与整体发展的关系,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4、处理好中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分阶段建设,动态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根据电视传媒产业、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开拓新的专业领域,增加专业应用范围,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形成既符合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又具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在专业建设上确立以“打造品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方向,创建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总体发展目标。

四、专业建设具体目标与内容

根据上述专业建设总目标,将从完善学科体系、打造品牌专业、抓好课程质量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方面完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任务。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力争实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体系科学化、教师队伍优质化、实训平台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教学质量精良化,不断增强专业的综合办学实力。

(一)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特色

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与制作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为广播电视系统、文化部门、传媒公司等制作单位、各企事业宣传部门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制作能力的专门艺术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广播电视编导与制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学习艺术、文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致力于社会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积极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掌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创作与制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掌握广播电视媒介与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流程。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艺术创造力和艺术实践力,具备用广播电视手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了解广播电视的理论前沿和技术发展动态。了解并掌握国家广播电视和文艺工作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国外影视作品鉴赏与研究素质。

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本专业紧扣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和制作的专业核心能力,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优良,人文素质全面,思想品德高尚”的适应广播电视发展并能够在各类媒体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与制作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以精学专业基础课为重点,以突出实践教学为特色,以艺术修养教育为保证”的教学体系,按照“平台+模块”构建以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纵贯本科四年的实践体系体现“通过课程实验打好基础,通过综合实训提升专业技能,通过专业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采用“大专业、小方向”构建“方向分流,多元发展”的电视编导、文艺编导两个方向分流教学,使学生适应广播电视编导与制作的职业需要。

(二)专业规模

专业规模立足于学院现有基础,确保持续稳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协调发展。

表1专业办学规模规划表

年 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办学规模(人)

66

70

70

30

70

(三)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能有效适应传媒行业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研行业需求与建议,积极构建适合各专业特点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以下方面创新。

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创新。根据社会和电视媒体市场等的实际需求,结合传媒学院现有的各类资源,积极探索构建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实践能力为中心,一专多能为目标的“1+8”人才培养模式。

“1+8”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加强学校与传媒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紧密对接,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即1个应用型专业对接行业内8个核心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通过四年的教学与实践能力锻炼,分阶段、渐进式培养学生从事传媒行业的多种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承担传媒机构内,摄像、影视剧编创、专题片(纪录片)创作、节目策划、新闻采编、导播、节目后期制作和节目总体编排等8项工作。力争做到专业技能培养核心化、职业素质培养具体化、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化。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我院将采取分阶段、渐进式模式来实现“1+8”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序号

时间安排

阶段目标

实现途径

具体成果

1

大一全年

奠定良好的文学基础,掌握影视剧本创编技能

文学类基础课程+影视剧本创编专业课程(理论+实训)

每位学生完成1-2个自己创编或改编的影视剧本

2

大二第一学期

掌握基本的摄像技能与后期制作技术

专业理论课(电视节目制作、非线性编辑技术)+实践技能课(DV创编)

学生5-6人一组,完成DV短片的整体摄制与编创,并参加省内外组织的有关竞赛

3

大二第二学期

掌握电视节目策划技能

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理论+实践)+电视栏目作品分析

学生每人完成1-2档电视栏目的策划方案;并可结合校园电视台实际,完成校园电视台栏目的策划工作并付诸实践

4

大三第一学期

掌握电视新闻的采编与电视专题片的制作

专业理论课+学生实训+参与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

学生每人应完成一篇消息类电视新闻的采编;5-6人一组完成一部电视专题片创编,参加省内外组织的有关竞赛

5

大三第二学期

掌握电视纪录片的编创技能和电视节目导播技能

专业理论课+学生实训+参与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

学生5-6人一组完成一部电视纪录片创编,参加省内外组织的有关竞赛;参与校园电视台节目的导播工作

6

大四全年

深化8项专业技能

传媒机构实践+毕业作品创编

每位同学完成一项毕业作品,并围绕毕业作品进行导演阐述

依照上述思路制定专业标准与标准实现的途径:

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内容

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

1、广播影视艺术的基础知识

2、新媒体艺术知识

1、掌握影像节目创作的必要知识,相应课程为:《电视写作》、《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基础》、《影视脚本创作》、《纪录片创作》

2、具有与新媒体艺术实践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应课程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制作》

1、设备使用能力;

2、赏读观看能力

3、采编制作能力;

4、策划推广能力;

1、熟练掌握至少一种非编软件和摄录设备的使用,相应课程为:《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

2、具有对影视作品的基本判断、解读和鉴赏评价能力,相关课程为《影片分析》、《影视评论及写作》

3、掌握和熟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各环节支持技术、和工作流程,能够独立进行视听编辑,完成节目流程中主要环节的工作任务,制作出具有一定水准的广播电视节目,相关课程为:《纪实片创作》、《电视短片创作》

4、掌握广播电视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深入了解国内外电视节目发展的现状,熟悉节目类型和发展路径,相应课程为《电视节目策划及制作》

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内容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1、广播影视艺术的基础知识

2、广播电视创作理论

3、新媒体艺术知识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

2、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重在启发

3、注重理论,观影和采制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1、策划推广能力;

2、设备使用能力;

3、采编制作能力

4、赏读观看能力;

1、以节目类型创作课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将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间试验平台,塑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以观看结合点评为基本教学方式,结合专题讲座,提升学生赏读能力,开阔专业视野,增强艺术底蕴

3、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内容

评价方法

1、广播影视艺术的基础知识

2、广播电视创作理论

3、新媒体艺术知识

1、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

2、以课程设计作品的形式进行评价

1、策划推广能力;

2、设备使用能力;

3、采编制作能力

4.、赏读观看能力;

1、课程设计作品结合考试进行评价;

2、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3、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

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训培养方案的设计创新。确定“凸显就业需求,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将实训贯穿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全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一是实训的全程贯穿,二是联合实训教学,把教学过程真正植入到校园实验电视台的实践环节,依靠实训拉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理论学习;紧紧围绕8项专业能力的训练,力争培养出实践能力符合相应岗位基本要求的、特色突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教学实训,遵循“由内而外”、“自浅入深”、“从单人界面升级到联合实训协作”的基本原则,逐步摸索针对传媒专业的通用实训教学模块模式,硬件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和联合实训操作流程。

实施方案:

(1)建立一个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核心团队,确定核心项目,分工到人,每位教师负责指导一档校园栏目的编创。

(2)建成标准配置的校园实验电视台,包括演播室、非编网络和外拍设备。

(3)确立全程实训课程的设计主线,即围绕8项核心技能设计全课部程,把实训内容量化设计到每一门课程中。

(4)因人制宜的专业方向规划。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专业走向,并在校园实训中强化。

(5)以标准化校园实验电视台(广播电台)为依托,建立仿真岗位体系,建立实训教学的学时学分结构,形成目标控制、量化分解、测评跟踪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通用教学模块模式。

课程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决定培养结果的关键,结合培养目标,广编专业课程设置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指导,全面构建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以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将实验、实训建立在坚实的理论指导之上,避免培养出只会简单动手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

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手行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为实现“实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传媒类实践教学的特点和长期形成的行业优势,确立“实践即实战”的实践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鲜明的优势,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利用学校和行业两种教学环境、两种教学资源,努力构建五个四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健全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社会实践为拓展,专业实习(见习)为核心,学生创作创新为提高的四个实验教学环节。

实施基础实践、学科实践(实验)、专业实践(实验)、创新实践四个逐层递进的四个实践教学层次。

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四种实践教学模式。

搭建实验室、校内学生创新中心、导师工作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四大实践教学平台。

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

主动联手行业,强化制度建设,形成保障实践教学实施的平台。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制度平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体系顺畅运行。建立以推进实践教学为核心的产学合作教育联络机制、工作机制和共享机制,搭建4个平台。

师资共享平台:与行业合作,聘请2-3位业内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并力争到2015年能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到传媒学院开设讲座、举办教学研讨会5次以上,以便积极吸纳业界新思想,扩展教师专业视野,更新教学思路和方法,为优秀教师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每年输送1-2名教师到行业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年轻教师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主要教学力量,针对这一现状,通过鼓励年轻教师赴其他高校继续深造和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历和专业水平;支持教师积极参加专业、行业领域的研讨会和论坛,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结构;鼓励年轻教师利用假期到媒体实习,接触业界前沿,丰富实践经验,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基地合作平台:与各级电视台、制作公司、传媒机构等单位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基地。力争到2015年建成省内外教学科研基地10个左右,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锻炼的需求。

创新创作平台: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兰州城市学院校园实验电视台,全面推进学生创新活动。力争到2015年应形成常规播出栏目3-6个。

项目研发平台:鼓励扶持教师申报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横向项目课题和联合创作广电影视作品。力争到2015年能够申报横向项目1-2项,联合创作广电影视作品2-3部。

4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于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毕业设计环节创新。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为:能力本位原则、自主活动原则和领域学习原则。在课程学习阶段,编导专业充分借鉴这种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项目教学法,在系统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鼓励学生毕业论的选题贴近媒体实际,提倡用作品答辩。在近两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中,论文质量越来越差,假大空成为当前学生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艺术类的本科生不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但并不能否定学生的作品创新能力。基于行动导向性教学将毕业论文环节改为毕业设计环节,具体改革要求如下:每位学生需创作出一部5-20分钟的影视作品,鼓励学生毕业作品选题与形式的多样化,并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创编,结合学科前沿知识完成一篇导演阐述,用以进行毕业答辩。通过四年的学习,把所掌握的广播电视艺术原理、采编播技能反映在一部广播电视作品中。

(四)教学团队建设

1、建设目标

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连横、内陪、外引的方法培养师资,连横即与媒体联系,聘请资深媒体人作为兼职教师;内陪即选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老师去业界挂职锻炼,在专业岗位上进行实战训练,向一线的编导学习;外引则是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现有师资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实验课教学研讨、组织实验教学大纲编写等提高教师实验课教学水平。

2、建设内容

主要优化专业基础课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度,外聘行业一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队伍。

表2专任教师人数、职称及分布情况

年 份

职称(人数)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高 级

1

2

2

2

3

中 级

4

5

5

5

7

初 级

5

3

4

5

2

合 计

10

10

11

12

12

表3外聘兼职人数分布情况

年 份

人数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兼职教师

1

1

1

1

2

表4教师培养计划

建设内容

2011-2015年建设具体内容

内部培养

专业带头人

3

骨干教师队伍

7

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教师在国内外学习教育理论

3

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和专业培训

12

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6

小计:31人次

(五)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建设目标

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积极建设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匹配校内实训场所,与行业合作建设足够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需要。

2、建设内容

在整合传媒学院已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成立媒体艺术工作室与媒体技术工作室,建成集数字音视频录制与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导播的多功能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一是不断更新和充实现有实验室、实训场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专业实践的需要;二是加快新型新闻编辑设备、软件的引进,以适应现代新闻工作的需要;三是投入必要的资金建设一套120平方米以上专业演播室,与新闻媒体合作积极承担相关节目的制作任务,为学生实际锻炼创造条件。

加强电视台以及传媒公司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践机会,让学生切身走入媒体行业,学以致用。近五年内,在原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基层新闻单位合作共建实践基地10处,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促进与行业单位的更深层次的合作,使学生尽早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3、具体建设规划

(1)校内实训(验)室建设

表5校内实训(验)室一览表

序 号

实训(验)室名称

实训课程

实训项目

建设年度

经费(万)

备注

1

电视摄像

5

30

2013

160

2

全景高清演播厅

2014

500

专业综合训练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科学论证,统筹规划专业实习的时间与方式,做好实习基地建设。到2015年,在全省和地市级传媒机构、传媒公司建立10个实习基地,满足实习基地的需要。

(六)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目标

学院课程建设分为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合格课程和网络课程四个层次,建设的目标是确保“合格”,突出 “优秀”, 争创“精品”,开发“网络”。 根据实际,按照“保证质量、重点建设、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网络课程为补充、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拟用5年的时间,使所有课程全部达到真正合格课程标准,力争申请建设学校精品课程3—5门、校级优秀课程达主干课程的2/3、校级优秀网络课程5门。争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材建设到学生能力培养都能代表学院教学水平的课程。

2、课程建设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各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应用型核心课程体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分析当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按照“逆行法”的思路,从“就业去向—工作性质—课程组”三个维度重新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构建以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教改立项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内容。通过“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加快课程建设步伐,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加大课程建设的监控力度。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合格课程的鉴定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并对通过鉴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取消其相应的称号。

3、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表6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表

年 度

级别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校级

1

1

1

1

1

省级

国家级

(七)教研科研

围绕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特别是要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研究。根据新时期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以及甘肃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现状,积极引进和开发符合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全体教师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思想,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完成1篇教学研究和1篇科研论文的撰写任务。同时,要积极申报相关研究项目,以推动新闻学专业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尽早了解和掌握相关科研工作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培养高层次的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者创造条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对专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工程”,学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创新思路,研究、解决专业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协调管理,在专业方向的调整、专业队伍的建设、重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专业建设探索实行专业责任人制度,确保计划的落实。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方针,稳定专业规模,把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专业梯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人才是学院第一资源”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各类学术性或业务性培训,鼓励教师进修或访学,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把科研队伍作为学院科研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继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使师资质量满足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要求。

(三)加快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一是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为学生创新学习奠定基础。加大与广播电视媒体的联系,在互惠互利原则下,与广播电视媒体共建实训基地。二是通过培养、引进等措施加快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做好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三是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要努力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根据专业课实践性强的特点,采取分模块、分阶段的方法安排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与实训有效穿插,技能训练安排日起交错,为学生技能训练在实践、内容、场所上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认真研究制定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制定成绩考核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改进传统的“灌输式”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掌握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方法。

(四)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寻求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加强对主要教学环节的制度性检查评估,要把对教学大纲、开课计划、课程试卷、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的学期检查、评估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形成规范化专业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教、学、管、辅助等完整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五)加强教学及科研基本条件的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增加教学实验软件,改革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果。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组织与领导,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行业范围。加强资料室的建设力度,为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制定与完善科研及学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上一条:传媒学院专业建设团队赴嘉峪关电视台进行行业调研

下一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关闭

学院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       电话:0931-7601086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中心
   Copyright © 2015-2020 兰州城市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15000834号-1